和北平相比,南京的春天来得更早。
崇祯是个勤快的皇帝,每日早朝过后,他就要面临海量的奏折。
这一点,像极了开国皇帝朱元璋,两人只是命运天差地别。
而奉天殿,还是朱元璋那个奉天殿,御书房,仍然也是朱元璋那个御书房。
身穿黄色轻绸的崇祯在书房内踱步,自从上了年纪,看奏折之前,他会让王承恩带先挑拣一遍。
“陛下!”
在挑选奏折的时候王承恩一般不发问,除非很特殊。
转头看了眼王承恩手里的奏折,见对方把折子递过来,崇祯不得不快步走来,同时眉头开始皱起。
内容很简单,也没有崇祯想象的棘手,上面写着——天津水师总兵,赵辰求见。
带兵之人无诏不得进京,指的是带着军队过来,如果是单一个人,只需知会朝廷即可。
奏折是兵部呈上来的,流程也符合,但时间太巧合了点。
“昨日才俘虏游街,今天便递了折子!”
崇祯的语气不是太好。
“陛下,他应该是跟着俘虏船回来的。”
“为何不与俘虏一同来见?”
“陛下,那样不合规矩,必须先呈报兵部。”
说到这里,王承恩嘴唇动了几下,但话又憋了回去。
“有话就说!”
这几天崇祯心情好,换以前,王承恩做出这个表情,首先就是一顿臭骂。
“陛下,或许是那赵辰不愿居功,毕竟年少。”
这里王承恩算是帮了赵辰一个大忙,同样的事情,若是往擅自进京上面扯,免不了要吃个重罚。这就是太监的重要性,特别是皇帝信任的太监。
“先让赵辰来见朕,北边乱的不像话,正好有事问他。”
“遵旨!”
……
掐着散朝的点,赵辰就在皇城外等着了。
传旨的太监有经验,一看是求见陛下,眼睛就在午门前扫了一圈,立即看见穿着武将红袍的赵辰。
看见太监招手,赵辰心领神会一般就走了上去。
“辛苦公公,赵辰。”
这两天赵辰的风头很盛,城墙根还有数十位等着求见皇帝的人,一听赵辰的名字,纷纷把羡慕的眼神投来。
这些人,多的都等了半月不止,少的也最起码三五天,像赵辰这样刚来半个时辰就被召见,却是少之又少。
但凡公公的袍服带了紫,那就是皇帝身边的人,赵辰也没敢多说话,他实在太不熟悉。
走了一刻多钟,终于来到御书房,那公公转身看了眼赵辰。
“赵大人先等着,我去禀报。”
“谢公公。”
“不用客气,鄙人真的姓谢。”
咦,这人有意思,竟然主动对赵辰示好,看来今天日子挑的不错。
公公也是人,虽然荣辱全系于皇帝,但不妨碍他们崇拜偶像。
只片刻,那谢公公便回到门口,声音有些低沉:“宣,天津卫指挥使,天津水师总兵赵辰觐见。”
其实赵辰有些懵,他第一次正式见崇祯,就在外面那个大广场上,还是夜里。
这次算初步摸着大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