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本站设为首页
收藏历瞬小说

历瞬小说

首页 书架
字:
背景色: 关灯 护眼
首页 > 北魏谋国:这个玄德太强了 > 第586章 应梦贤臣侯景

第586章 应梦贤臣侯景(1 / 1)

南梁·建康

夜色中的朱异府邸后门,二十辆覆盖着油布的大车悄无声息地驶入,沉甸甸的压得车轴吱呀作响。

王伟看着最后一箱财宝被抬进朱家的库房,脸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又带着些许鄙夷的复杂神情。

朱异搓着手,脸上堆满了贪婪而满足的笑容,那双精于算计的眼睛在灯火下闪闪发光。

“朱公,侯将军的一片赤诚,可都在这儿了。”王伟拱了拱手,语气恭敬,眼底却藏着一丝冷意。

“好说,好说!”朱异拍着胸脯,唾沫横飞,“王先生放心!老夫这就去面见陛下,定将侯将军的‘忠义之心’,上达天听!”

朱异此人虽贪婪成性,但在收钱办事这点上,倒还算有些“信誉”。他连夜赶到同泰寺,求见在此“舍身”修佛的皇帝萧衍。

寺庙禅房内,檀香袅袅。朱异恭敬地匍匐在地,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禀奏道:“陛下,北朝逆臣侯景,屡次派遣密使,携其血书,恳切请求归附我大梁,愿举淮州之地与数万精兵来投。此等军国大事,臣……臣实在不敢擅专,故深夜惊扰陛下清修,伏请陛下圣裁!”

萧衍正敲着木鱼,闻言眼皮都未抬一下,慢悠悠地道:“此事,朕不是已交由太子处置了吗?”他的声音带着长期诵经导致的平淡和一丝倦怠。

朱异早有准备,立刻接口,语气充满了对太子的“维护”和对萧衍的无限尊崇:“陛下乃万乘之尊,英明神武,虽潜心佛法,然龙威犹在。太子仁孝,陛下尚在,岂敢僭越,私自定夺此等关乎国运之大事?自然还需陛下乾坤独断,臣等方能奉旨而行。”他这话既拍了马屁,又暗指太子缺乏主见,将皮球巧妙地踢回给萧衍。

萧衍苍老的脸上果然露出一丝受用的神色,微微颔首。他喜欢这种一切尽在掌控的感觉,尽管他早已多年不理具体政务。“嗯,太子确是知礼。”他完全没意识到,或者说不愿意识到,这并非太子知礼,而是其缺乏担当。“你先回去吧,明日大朝,集文武百官,共同议一议此事。”

“臣,遵旨!”朱异心中暗喜,躬身退下。他太了解这位老皇帝了,萧衍既然这么说,并且愿意拿到朝会上讨论,说明内心已然意动,此事十有八九要成了!那三十车财宝,到手了!

说来也真是诡异,或许是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,又或许是冥冥中的某种巧合。当晚,萧衍竟真的做了一个光怪陆离的梦。

梦中,中原大地的各州郡太守、守将,纷纷手持版籍图册,渡过淮河、长江,来到建康城下向他叩首归降,口称万岁。整个南梁上下,从朝廷到民间,一片欢腾雀跃,仿佛迎来了亘古未有的盛世。

第二天清晨醒来,萧衍回味着梦中场景,心中激动不已,认为此乃上天吉兆。他立刻召来同泰寺主持,那位善于察言观色、逢迎圣意的普信大师,急切地询问此梦何解。

普信和尚身披袈裟,宝相庄严,听完萧衍的叙述,心中早已明了,他故作高深地沉吟片刻,然后朗声道:“阿弥陀佛!陛下此梦,乃是天降祥瑞,昭示‘宇宙混一’之吉兆也!北地群雄归心,正是陛下德被苍生,佛法无边之感召!此乃我大梁国运昌隆,陛下不日即将克定中原,混一宇内之先兆啊!”

萧衍闻言,顿时心花怒放,连日来的些许犹豫被这“宇宙混一”四个字冲击得烟消云散。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己不仅是一位佛国皇帝,更将成为结束数百年乱世、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!

带着这份“天命所归”的兴奋,萧衍精神抖擞地来到了太极殿,举行大朝会。

庄严的大殿之上,萧衍将接纳侯景之事提出,让群臣讨论。

尚书仆射谢举首先出列反对,他言辞恳切,分析利弊:“陛下!多年来,我朝与汉国虽偶有摩擦,但大体维持着和平局面,双边贸易往来,边境安宁。若此时贸然收留侯景此人,无异于公然与强汉为敌,必将引来汉王刘璟的雷霆之怒!届时兵连祸结,江南恐无宁日!臣以为,为区区一反复无常之侯景,而毁两国邦交,绝不可行!”

谢举的话代表了朝中大多数官僚的意见。这些人在江南的太平富贵乡里生活得太久了,早已磨灭了北伐中原、恢复旧土的雄心。他们追求的是稳定,是维持现状,是“不折腾”。什么“宇宙混一”,在他们看来,远不如眼前的安逸生活重要。许多大臣纷纷附议谢举,认为接纳侯景风险太大,得不偿失。

然而,此刻的萧衍,已经被那个梦和普信大师的“吉兆”之言冲昏了头脑。他苍老的面孔上,竟焕发出一种久违的、近乎狂热的豪情,他激动地提高了嗓音,几乎是在宣告:“尔等只知苟安,岂不闻‘得侯景则塞北可清’乎?!此乃天赐良机,岂能因畏首畏尾而错失?!”

萧衍此人,晚年既迷信佛教预言,又固执己见。他坚信侯景就是梦中预示的、助他完成统一大业的“应梦贤臣”!至于侯景的人品和风险,在所谓的“天意”面前,都显得微不足道了。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这时,以张缵、何敬容为首的江南本土士族代表,依然坚持反对。张缵言辞激烈地指出:“陛下!那侯景在中原之地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致使民生凋敝,人心惶惶!此等豺狼之辈,若引入国中,岂非向天下人宣告,我煌煌大梁,竟是藏污纳垢、收纳奸佞之所?!我朝数十年仁义之名,必将毁于一旦!请陛下三思!”

这番话,如同冷水浇头,让热血上头的萧衍又开始犹豫了。他一生崇佛,讲究“慈悲为怀”,也极其爱惜自己“菩萨皇帝”的名声。接纳侯景,真的会让自己苦心经营的仁德形象受损吗?

可是,如果拒绝侯景,那四万人马和淮州之地(他此时尚不知淮州已失,侯景已是丧家之犬)岂不是拱手让人?更重要的是,那清晰的梦境,普信大师的“宇宙混一”之解,难道都是假的?拒绝侯景,会不会是违背天意,错失上天赐予的良机?

就在萧衍内心天人交战、摇摆不定之际,一直冷眼旁观的朱异,精准地揣摩到了皇帝那点小心思。他知道,此刻需要给皇帝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,一个能压倒一切反对声音的借口。

他立刻出列,声音洪亮,充满了不容置疑的笃定:“陛下!臣以为,张大人、何大人所言,实乃迂腐之见!陛下圣明烛照,德配天地,万民景仰,乃千古未有之仁君!如今侯景举众来归,正是感应陛下之仁德,顺应上天之安排!此乃天命所归,人心所向!若因畏惧汉国而拒绝侯景,岂不是让上天寒心?让淮北千千万万心向陛下、渴望王化的百姓寒心?!陛下,机会千载难逢,稍纵即逝!天命不可违,民心不可负啊!请陛下切勿再犹豫,当机立断!”

朱异这一番话,可谓是句句说到了萧衍的心坎里!既捧高了他的仁德和威望,又将接纳侯景拔高到了“顺应天命”、“收取民心”的高度,彻底掩盖了其背后的风险和侯景的卑劣人品。

梁武帝萧衍听了,顿时觉得豁然开朗,龙颜大悦,仿佛找到了无比坚实的理论依据。他猛地从御座上站起身,一扫之前的犹豫,斩钉截铁地拍板:“朱爱卿所言,深合朕心!好!就这么定了!接纳侯景!”

随后,他下诏,封侯景为淮安王、大将军、持节,都督中原诸军事、大行台,并令江州刺史王茂负责接应,为侯景所部输送粮草军需。

然而,历史的讽刺在于,萧衍这道充满“天命”色彩的诏书,还没传到江州,侯景就已经在慕容绍宗的打击下,狼狈地放弃了淮州,带着残兵败将一路南逃,直接进入了梁国的江州地界,并且毫不客气地率军驻扎进了寻阳郡,反客为主。

江州刺史王茂接到这份迟来的诏书时,简直一个头两个大!他早已得知侯景淮州兵败、地盘尽失的消息,如今这位“淮安王”不仅成了光杆司令(相对而言),还赖在自己的地盘寻阳郡不走,这该如何是好?

他不想去见那个声名狼藉的侯景,但皇帝的诏书白纸黑字,明确命令他给侯景提供粮草。王茂在刺史府内踱步良久,愁眉不展。

麾下的江州都督,勇将侯安都看出了他的为难,直言劝谏道:“刺史明鉴!侯景此人,狼子野心,反复无常,犹如一头受伤的饿狼!您此去寻阳,无异于羊入虎口,必有危险!不如将侯景已失淮州、兵败南逃的实情,紧急奏报陛下,请陛下收回成命!”

王茂停下脚步,长长地叹了口气,脸上写满了无奈和一丝对皇权的畏惧:“侯都督,你的担忧,我何尝不知?只是……陛下诏书已下,金口玉言,岂能朝令夕改?我等身为臣子,唯有奉命行事。为今之计……也只能依诏行事,先去给他送粮,稳住他,再观后变了。”

侯安都看着王茂最终决定带着两千人马和一批粮草前往寻阳,去“犒劳”那位所谓的“应梦贤臣”,只觉得这位上司真是个恪守臣道、不知变通的大傻子,此去凶多吉少。

他握紧了腰间的刀柄,心中暗暗发誓,若侯景敢对王茂不利,他必率江州儿郎与这胡酋拼个你死我活!

与此同时,在北方的雪原上,汉军东征元帅贺拔岳率领的十万大军,正如同一条黑色的钢铁洪流,顶着风雪,坚定不移地向山东四州挺进。

而他们的对手,北齐名将段韶,此刻正站在青州的城头上,远眺西方,目光沉静如水,心中已在盘算着如何利用这严寒天气和地利,来迎击这位来势汹汹的汉军宿将。

一场决定山东归属的大战,即将在银装素裹的天地间激烈上演。

喜欢北魏谋国:这个玄德太强了请大家收藏:()北魏谋国:这个玄德太强了
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