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凌空有着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武力,正面尽管不是一群大内高手的对手,但只要他想,布置再多的人也留不住他!
一剑在手,百无禁忌!
其可以随时潜入皇宫,刺死崇祯,正因如此,他不用顾忌皇帝的脸色,对他说的,都是不掺杂任何利益的真话、实话。
崇祯最想听、但听得最少得就是这样的话。
当这样一个人出现在其身前,不管对方说的在不在理、好不好听,他都会听一听,看看对方说什么。
而夜凌空也不负他的期望,其虽不怎么通经义,但对于治理天下、国情局势,却有着许多令人耳目一新,一针见血的见解,且也非是只会夸夸奇谈的大论,乃是真的懂得实干,只是相比那些几经沉浮的朝臣,手段尚县稚嫩,欠缺不少经验。
两月前,蒲州府发生饥荒。
蒲州的贪官污吏勾结奸商,囤积粮食,且州吏还发明了一种"双层仓",粮仓用木板从中隔断,下面是空的,上面薄薄的一层粮食,专门应付朝廷的例行检查,再把赈粮拿去盗卖。
夜凌空过去后,当即发现了端倪,却密而不发。
回到城中,其一边假意应付众官员,麻痹对方,一边暗调锦衣卫搜集证据,把贪官污吏一举拿下,又故布疑阵,抬高米价,骗得外地米商运粮过来,再散布流言,让米商以为朝廷很快就会发下赈粮,纷纷抛售粮食。
朝廷得以用低价收购了大量粮食。
回过头,再调兵把本地奸商一并拔起。
最终平息了这场饥灾。
身在北京的崇祯接到奏折后,万分欣喜,当场作诗三首,并在夜凌空回来后,率领于十里坡外百官迎接。
这一年里,他助崇祯查处了众多贪官污吏,皆是铁证如山,又推荐了一干人才。
其跟和孙传庭二人改革朝廷机构, 政事上,成立大明皇家银行、海关、天科院,同时把地方权利进行拆分,府、州、县,长官总事政、经治理、但将审决讼案的权利拆分出来,在刑部下建立警察院及所属各级地方机构。
原各级佐官,如县丞等,及部分地方卫所编制,改编入此机构中,负责抓捕缉拿和审查之权。
改革大理寺、都察院,大理寺下设所属地方各级法院,掌审决松案之权。
其实,就是建立后世的警察、法院制度,避免地方政府权力过大,出现类似破家县令这种现象出现。
此事在朝野掀起一阵腥风血雨。
军事上,成立元帅部和军机委员会,进行军政分离,崇祯兼任大明总帅,王在晋、孙传庭任副帅,在北京主持大局,前者专责负责对清统筹、后者专责负责对内谋划。
原蓟辽总督洪承畴,改任陕西三边总督,经略西北,专事李闯。
原陕西三边总督郑崇俭,改任四川总督,经略四川,专事黄虎。
原石柱总兵秦良玉,任湖广总督,经略西南、湖广,专事曹操。
而空下的蓟辽总督位置,则由袁承志担任。
有意思的是,这事倒不是夜凌空干的,而是他自己提出来想去辽东杀敌,以承其父之志。
正好当时,朝廷把洪承畴调去西北,蓟辽总督的位置空了出来。
本来,王在晋心中另有人选,但也不知道崇祯脑子抽了什么风,当即任命袁承志为蓟辽总督。
此事又引起一阵轩然大波,但崇祯帝一向强势惯了,真要横下心做什么事,群臣也拦不住。
好在袁承志也不负众望。
袁承志知道自己不通兵事,但这时候,崇祯早下了罪己诏,替袁崇焕及其旧部正面。
上任后,这小子以自身名义,向天下召集袁崇焕旧部,并凭借着自身高强的武艺、胆魄,收服了辽东的一干骄兵悍将。
大局上事事请教中央的王在晋,具体军务上,又有众多将校的辅佐,接连几次挫败了女真的攻势。
如此竟然稳住了局势。
短短半年,其就从一个名不见传的江湖侠客,成长为闻名天下的边关大将!
前几天,袁承志收到朝廷密令,从山海关快马加鞭,赶了回来,留孙仲寿主持山海关大局。
叫他回来的不是别人,正是崇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