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本站设为首页
收藏历瞬小说

历瞬小说

首页 书架
字:
背景色: 关灯 护眼
首页 > 汉末:陛下何故造反? > 第十二章 谁来断后

第十二章 谁来断后(1 / 1)

“陛下深谋远虑,臣深为钦佩,渡河避险既然是陛下的意思,臣等敢不听从?”

此话一出,表明了杨奉支持天子的态度。

董承,杨奉二人麾下各有兵马,亦有将军名号,李乐等人毕竟初来乍到,根基不稳,且此行目的便是寻求政治上的合法化,自然要争取天子的认同。

彼时汉室尚有余威,天子此次又亲自决策渡河之计,他们自然不会在此事上心生不满。

“臣等谨以陛下之言为准。”

李乐,韩暹,胡才,去卑等人纷纷俯身一拜,紧跟着杨奉做出表率。

“只是……”

李乐沉思片刻,顺着刘涣定下的渡河策略思考。

“既是要躲过李,郭二人追击,那为何不乘船向东,直接抵达孟津,而后再以精简行装,直驱洛阳。”

以李乐看来,渡过黄河前往河东郡虽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阻断敌军,但还需再经历一次渡河,如此以来,抵达洛阳的时间就要向后推迟。

但倘若直接顺流东下,直抵孟津,不仅速度快,而且可以快速抵达东都洛阳。

“不可。”

太尉杨彪此时出列,拱手道:“吾乃弘农人也,熟知此地地貌,从此而东大小约有三十六险滩,如此险境,断不可使陛下乘舟涉险。”

方才言明自己曾任陕县县令的刘艾亦于此时出言。

“太尉所虑极是,吾尝为陕县令,知险滩之危,旧时有商队乘船东行,不幸触礁而亡,乘船尚危,何况如今又无大舟?”

不能乘船东行,那就只能按照天子所说的道路,北渡黄河,抵达河东郡。

经过密议,决定由李乐密造船只,遣人收买民户木板,另外拆除皇室车架为木材,由大匠梁邵带领,制作简易木筏与船只,待船只造成后,李乐先带一些人马渡河,在河对面建立接应点,同时遣人通传河内太守张杨,河东太守王邑派军接应。

“另外,朕会亲自下诏,公开李傕,郭汜劫掠宫人之罪,以及其在长安所犯下的种种罪行。”

刘涣说罢,复又看向文臣一侧为首的太尉杨彪。

“太尉乃弘农人士,弘农杨氏乃东京名族,可联络本族,散布李傕,郭汜欲屠曹阳之讹言,动摇其民心与粮饷之基。”

杨彪听罢,瞬间会意,起身拜道:“臣谨遵圣旨。”

历史上的渡河因为决定太过仓促,加之李傕,郭汜二人领兵在后追杀,导致船只筹备不足,仅有十数只,大臣,军卒争相上船,渡河场面极其混乱。

现如今既已提早做下渡河决定,第一批次渡河必然为天子,皇后以及三公大臣等一众朝廷核心人员,第二批次则为虎贲,御林军以及宫人与护送的皇室物品,第三批次可渡一部分军队精兵,但不管以何种方式渡河,都要有留下断后的军队。

而曹阳地处黄河南岸,北为天险,无船无法渡河,南又有李傕,郭汜追兵,呈背水绝地,倘若渡河期间遭遇追兵袭击,则断后部队极有可能遭遇重创。

面对这样冒险又易丢命的差事,自然很少有人愿主动请缨断后。

果不其然,在董承第三次询问谁人负责断后时,仍旧无人应答。

毕竟现在支撑他们坚持跟随天子逃难的支柱便是东迁后有护驾之功,受封受赏,可若是连命都丢了,岂不是一场空?

场内一片寂静,左侧的梁绍两手无意识的相互摩搓着,细密的汗珠从额前滚落,侵入眼中,模糊了视线。

他慌忙去擦,生怕耽误自己看到朝中有谁愿意在此时站出主动承担断后之责。

可当视线重新归于一片清明之时,却见众人依旧沉默不语。

梁绍心中一空,泛起阵阵慌意。

刘涣那小子,性子太急了,虽然想法是好的,但对于政事还是一知半解。

若是正常东行,则銮驾在前,后面由各部将领一同保护,虽然之间各不相属,有些混乱,但好歹目标一致,都是为了保护天子安危。

可今日定下的渡河之策,短时间根本无法造出那么多的船只,需要分批次渡河,这样一来,负责断后的部队就要单独承担风险,眼下各部互不统帅,谁又愿意冒险呢?

看着一言不发的众臣,梁绍既理解,又心寒。

正在沉默之际,白波军将领胡才此时出列,拱手道:“臣虽不才,愿担断后之责。”

此言一出,众人纷纷投去目光,韩暹见胡才竟主动请缨,承担断后御敌这种可能有去无回之事,不免嗤笑一声,紧接着,心中又泛起一丝窃喜。

原先杨奉在时,便与李乐,胡才二人交好,待杨奉离开后,李乐与胡才关系更为紧密,他虽一同为白波将帅,却像是个外人,军中做决定时常常被二人推着走,而如今胡才愿意主动断后,势必会重创其麾下兵力,无兵则无权,到时其在军中的话语权定会低于自己。

不过此时不同于韩暹的不屑,匈奴人去卑却心思活跃,隐有主意。

方才李乐等人以几百人请战时自己因胆怯而沉默不语,总得在这时赚些颜面回来,何况前有胡才的白波军坐镇,他所率轻骑也不必单面应敌,尚且可以互相配合一二。

想及此,去卑便亦随之出列,拱手请命道:“臣来此救驾,专为护陛下安宁,今需断后拒敌,臣愿当其先。”

断后需要有军队,而军队的指挥权在董承,杨奉,李乐,胡才,去卑等人的手中,其他官员即便有心断后御敌,也败于无权指挥军队。

现如今听到白波军胡才,匈奴军去卑愿领兵断后,刹那间,众官员中当即站出十余位,其中包括光禄勋邓渊,卫尉宣璠,少府田芬等人,拱手请命:“臣等亦愿断后,抵御敌军。”

“大汉有诸君在。”

“何患不兴!”

当着群臣的面,刘涣对面前这些大臣极尽赞扬。

但其实,即便无人愿意站出担下断后之责,董承,杨奉二人也不会坐视不管,只因他二人目前在军中拥有绝对话语权,定不会亲自涉险,这等差事迟早,也只能落到李乐,胡才,去卑等人身上。

喜欢汉末:陛下何故造反?请大家收藏:()汉末:陛下何故造反?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
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