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顺利进入刘协的“行宫”,刘涣将头发弄的杂乱,拨下一些盖住前额,另外又在河边挖来一些淤泥,均匀抹在自己的脸上。
而梁绍则在附近的村落里讨得一些粗粮馍馍和栗饭,摆在一个木盘上,让刘涣端在手中。
“营帐四周皆为虎贲羽林卫士,虽然较先前防备已经松懈不少,但仍旧森严,你可扮作周边村落百姓,因听闻天子圣驾在此而献上家中仅有吃食,想要瞻仰圣颜。”
“期间你不要抬头,更不要说话,别人问什么你只需点头,其余的皆由老夫来说。”
刘涣点头应下,此行成则为汉室天子,败则为刀下亡魂。凶险可想而知。
………
汉帝刘协东归途中遭到凉州军阀李傕、郭汜等人的追杀,这时与其说是“东归”,不如说是逃难,天子车架也只能歇在荆棘之中,所谓的“行宫”只不过是围绕着几间破旧瓦房所驻扎的营寨。
为保圣驾,刚被封为兴义将军的杨奉假意派人向李傕、郭汜求和,自己则暗中到河东向故白波帅胡才、李乐、韩暹及匈奴右贤王去卑求援,此时军中皆由安集将军董承监护。
二人初入营寨并无阻拦,只是周围士卒见尚书领回来了一个蓬头垢面的村民,不免十分诧异,不过由于梁绍是天子近臣,位高权重,众人也只是观望,不敢多说什么。
梁绍就这么带着刘涣行至最好的一间瓦房前,屋前侍立着卫士数人,一人立于前侧,正是国戚董承。
“见过尚书。”董承简单抱拳行了一礼。
梁绍点了点头,而后微微侧身,露出一些刘涣的身影:“此人乃周围村落百姓,因听闻圣驾在此故来送食,祈愿拜见圣颜一面。”
董承闻言向后看去,却见梁绍口中的村民蓬头垢面,衣衫褴褛,面上还粘着许多淤泥,不免顿生嫌弃。
“何处来的脏垢贱民,岂能面见天子?”
董国戚双眉紧锁,摆了手道:“便将栗饭放下,稍后由专人进呈天子,至于这村民……便记他一功,待天子赴东都后可赐一官半职。”
国戚的反应在梁绍意料之中,他正色道:“此人暗哑,不能言语,家中贫困少有吃食,可即便是如此境况,在得知天子遇险后仍愿供奉仅剩的粮食。”
是个哑巴?
周围侍立的卫士听罢,不由纷纷侧目看向刘涣,眼中露出些许怜悯。
刘涣:………
“百姓愿进栗饭表明汉室仍有余德,如若今日拒之,恐有失天下臣民之心。”
梁绍拱手道:“还望将军通融。”
眼下天子全依赖杨奉,董承二人保护,即便梁绍身为尚书,也要顾全一二。
“天子虽然遇难,但毕竟尊卑有别。”
董承右手握剑,并无退让之意:“若是这等贱民都可面见陛下,此事一旦传出去,天下诸侯定要看轻汉室。”
梁绍闻言面色一沉,双方正在僵持之时,忽见天子屋门微开,一个面白无须,宦官模样的年轻人从中走出:“陛下听到外间喧阗,使咱家视察其故。”
赵绥扫视了一眼梁绍以及立在最后的刘涣,心中略有诧异。
怎么带回了一个形同乞丐的人?
待梁绍将村民献食欲瞻仰圣颜一事尽数告知,他状似思索。
“董将军与梁尚书皆是为陛下考虑,各有道理,不如……便将此事呈报陛下,看陛下如何决定。”
董承面有犹豫,不愿打扰天子,不料梁绍却抢先一步应下:“那就有劳赵内侍通报一声了。”
刘涣在梁绍身后低头站着,视线被些许淤泥遮挡,不过当他瞧见赵绥转身入了那简陋的瓦房后,就知道这事妥了。
天子已死,呈报给谁?
顶多就是赵绥进去转一圈的功夫而已。
几人在外等候了片刻,不多时,就见屋门重启,赵绥走出笑了笑:“咱家方才将此事禀报天子,陛下听罢心中大动,特命尚书梁绍带村民入内。”
董承敬重天子,虽然心中不满,还是退让一旁:“天子既召,但请入内。”
梁绍暗舒一口气,总算是顺利将刘涣带入了天子居所。
“此人是………”
紧闭房门后,赵绥先上下打量刘涣一眼,方才迟疑开口。
隔墙有耳,梁绍只得凑近赵绥耳语几句,不料后者听罢面露诧异,低声质疑:“尚书莫要乱言,这怎么可能。”
见赵绥不信,梁绍也不多废话,只是顺手拿起一块儿沾了水的粗布,递给刘涣。
满脸污垢的少年将粗布在面上转了一圈,待赵绥再去瞧时,却看到了一张与陛下一模一样的脸!
“这……”
赵绥大惊,这才相信了梁绍之言。不过顶替天子一事太过疯狂,他不敢直接应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