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曰:“巍巍乎!舜、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。”
子曰:“巍巍乎!舜、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。”《论语?泰伯》中的这句赞叹,是孔子对舜、禹两位上古圣王执政境界的至高评价。“巍巍乎”,形容舜、禹的品德与功业崇高伟大,令人敬仰;“有天下而不与焉”,则点明了他们执政的核心特质 —— 虽拥有天下的统治权,却不将权力视为私产,不贪图权位带来的私利,始终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根本。在孔子心中,舜、禹的执政境界是 “公天下” 的典范,是后世统治者与为政者的理想标杆。春秋时期,诸侯争霸、权力私有的现象盛行,孔子对舜、禹的赞叹,不仅是对上古圣王的缅怀,更是对当时混乱政治秩序的批判与对 “仁政”“公心” 的呼唤。在当代社会,无论是公共治理领域,还是组织管理、个人修养层面,“有天下而不与” 所蕴含的 “公心”“责任”“利他” 精神,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一、溯源:尧舜禹时代的 “禅让制” 与 “公天下” 传统
要理解孔子 “巍巍乎!舜、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” 的赞叹,需先回到尧舜禹所处的上古时代,厘清 “禅让制” 的内涵与 “公天下” 的传统 —— 正是这种以 “公” 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与执政理念,孕育了舜、禹 “有天下而不与” 的崇高境界。
(一)尧舜禹时代的 “禅让制”:权力传承的 “至公” 典范
尧舜禹时代的 “禅让制”,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 “公天下” 的重要体现。与后世 “父死子继”“兄终弟及” 的世袭制不同,“禅让制” 的核心是 “选贤与能”—— 统治者在晚年时,不将权力传给自己的子孙,而是通过考察,将权力禅让给品德高尚、能力出众、深得民心的贤才,确保天下能在贤明者的治理下,实现百姓安居乐业、社会和谐稳定。
据《尚书》《史记》等典籍记载,尧在晚年时,因儿子丹朱 “顽凶”,不足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,便开始寻访天下贤才。他听说舜 “性至孝”,面对父亲瞽叟的愚顽、后母的嚣恶、弟弟象的傲慢,始终坚守孝道,以德报怨,且在民间治理中展现出卓越的才能,深受百姓爱戴。尧于是对舜进行了长期考察:将两个女儿娥皇、女英嫁给舜,观察他的家庭德行;让九个儿子与舜相处,观察他的待人接物;派舜负责推行教化、管理百官、主持祭祀、治理水患等事务,检验他的执政能力。经过二十八年的考察,尧确认舜具备治理天下的品德与能力,最终将天下禅让给舜。
舜执政后,同样以 “公心” 治理天下,他任用皋陶、后稷、契、禹等贤才,分别负责司法、农业、教化、治水等事务,使天下呈现出 “百姓昭明,协和万邦” 的繁荣景象。在晚年时,舜因儿子商均 “亦不肖”,便效仿尧的做法,考察并禅让天下给治水有功、深得民心的禹。禹因父亲鲧治水失败被处死,怀着 “救民于水患” 的责任感,劳身焦思,居外十三年,三过家门而不入,最终成功治理了泛滥的洪水,让百姓得以安居。舜通过长期考察,确认禹的品德与能力,将天下禅让给他。
这种 “禅让制”,本质上是权力的 “公器公用”—— 权力不是统治者的私有财产,而是治理天下、造福百姓的工具。舜、禹正是在这种制度与传统的滋养下,形成了 “有天下而不与” 的执政境界,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为百姓谋福祉中,而非追求个人私利。
(二)“公天下” 与 “私天下” 的对比:孔子赞叹的时代背景
孔子之所以对舜、禹 “有天下而不与” 的境界发出 “巍巍乎” 的赞叹,与春秋时期 “私天下” 的政治现实形成鲜明对比。春秋时期,周王室衰微,“礼崩乐坏”,原本 “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” 的 “公天下” 理念被打破,诸侯将封地视为私产,为争夺土地、人口与权力相互攻伐;卿大夫则将家族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,甚至出现 “陪臣执国命” 的现象,权力成为满足个人与家族私欲的工具。
例如,齐桓公虽以 “尊王攘夷” 为口号称霸诸侯,但其核心目的是扩张齐国势力,满足个人的霸权欲望;晋文公通过 “退避三舍” 等手段夺取霸权,本质上也是为了晋国的私利;鲁国的季孙氏、叔孙氏、孟孙氏 “三分公室”,将鲁国国君的权力与土地瓜分,完全将国家权力视为私产。这种 “私天下” 的政治现实,导致战乱频繁、百姓流离失所,社会陷入动荡。
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,推崇 “公天下” 的政治理想。在他看来,舜、禹 “有天下而不与” 的境界,正是 “公天下” 的完美体现 —— 权力不私享、利益不独占,始终以百姓福祉为根本。因此,他对舜、禹的赞叹,既是对上古 “公天下” 传统的缅怀,也是对当时 “私天下” 政治现实的批判,更是对后世为政者树立 “公心”、推行 “仁政” 的殷切期望。
二、解析 “有天下而不与焉”:舜、禹执政境界的核心内涵
“有天下而不与焉”,看似简单的一句话,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。它不仅指舜、禹不将天下视为私产,更包括他们执政时的 “无私心”“无特权”“重责任”,是 “公心”“仁心”“责任心” 的完美统一。
(一)“不与” 的核心:权力不私享,天下为公
“有天下而不与焉” 的核心,是 “权力不私享”—— 舜、禹虽拥有治理天下的权力,却不将权力视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,而是将其作为 “公器”,用于为百姓谋福祉、为天下谋太平。
1. 不传子而传贤:权力传承的 “至公”
舜、禹在权力传承上的 “不与”,最直接体现在 “不传子而传贤”。尧禅让天下给舜时,并非没有儿子(丹朱),而是认为丹朱品德与能力不足以治理天下,若传位给丹朱,会导致百姓受苦、天下大乱;舜禅让天下给禹时,同样如此,儿子商均 “不肖”,便毅然将权力传给治水有功、深得民心的禹。这种 “不传子而传贤” 的选择,完全摒弃了 “权力私有” 的观念,将天下百姓的福祉置于个人家族利益之上,是 “公天下” 的极致体现。
对比后世的世袭制,舜、禹的选择更显崇高。世袭制下,统治者往往将权力视为家族私产,即便后代 “不肖”,也强行传位,导致 “昏君辈出”,百姓遭殃。如夏桀、商纣、周幽王等暴君,皆因世袭而登上王位,最终因暴虐无道而亡国,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。而舜、禹的 “不传子而传贤”,则确保了权力能落在贤明者手中,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。
2. 不享特权而亲民:执政过程的 “无私”
舜、禹在执政过程中,也始终保持 “不享特权而亲民” 的作风,不将权力带来的便利与待遇视为个人应得的私利,而是与百姓同甘共苦,深入民间了解疾苦。
据《史记?五帝本纪》记载,舜在未执政前,便 “耕历山,渔雷泽,陶河滨”,与百姓一同劳作,体验百姓的生活;执政后,他依然保持简朴的生活,“菲饮食,而致孝乎鬼神;恶衣服,而致美乎黻冕;卑宫室,而尽力乎沟洫”—— 饮食简单,却用心祭祀鬼神;穿着朴素,却将祭服做得精美;宫殿简陋,却全力治理水利。他还 “巡守四方”,走遍天下,考察诸侯的政绩,倾听百姓的声音,解决百姓的困难。
禹更是以 “亲民”“无私” 着称。在治水过程中,他 “身执耒臿,以为民先”,亲自拿着农具带头劳作,与百姓一同风餐露宿;“薄衣食,致孝于鬼神;卑宫室,致费于沟淢”,饮食衣着简朴,却将财力都投入到治水工程中;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,即便路过家门,听到孩子的哭声,也因治水任务紧急而不敢入内,完全将个人家庭情感置于百姓安危之后。执政后,禹依然保持这种作风,轻徭薄赋,关注民生,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。
这种 “不享特权而亲民” 的执政作风,正是 “有天下而不与焉” 的生动体现 —— 权力没有让他们变得贪图享受,反而让他们更加牢记责任,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为百姓谋福祉中。
(二)“有天下” 的责任:掌权即担责,利民为本
“有天下而不与焉” 中的 “有天下”,并非指拥有天下的所有权,而是指承担治理天下的责任。舜、禹 “有天下”,意味着他们肩负起了让百姓安居乐业、让天下和谐稳定的重任,这种责任是他们执政的根本动力,也是 “不与” 的前提 —— 正因为将 “有天下” 视为责任而非特权,他们才会不私享权力、不贪图私利。
1. 治水救灾:解百姓之困的责任担当
禹治理洪水的壮举,是 “有天下” 即担责的最典型体现。当时,洪水泛滥,“汤汤洪水方割,荡荡怀山襄陵,浩浩滔天”,百姓 “民无所定,下者为巢,上者为营窟”,生活苦不堪言。尧派鲧治水,鲧采用 “堵” 的方法,九年而不成,被舜处死。禹继承父业后,深知治水责任重大,若治水失败,百姓将继续遭受水患之苦。于是,他改变治水方法,采用 “疏” 的策略,“行山表木,定高山大川”,走遍天下,勘察地形,疏通河道,将洪水引入大海。
在治水过程中,禹面临着无数困难:自然环境恶劣,山路崎岖、洪水汹涌;时间紧迫,洪水随时可能吞噬百姓的生命与家园;舆论压力巨大,父亲治水失败被处死,他若失败,不仅会辜负舜的信任,更会让百姓失望。但禹始终没有退缩,以 “舍生忘死” 的精神承担起治水的责任,最终成功治理洪水,“水由地中行,江、淮、河、汉是也。险阻既远,鸟兽之害人者消,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”,百姓得以回到平原安居乐业。
这种 “解百姓之困” 的责任担当,正是 “有天下” 的核心内涵 —— 掌权者的首要责任,是解决百姓最迫切的困难,让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,而非追求个人的权势与利益。
2. 教化百姓:促社会和谐的责任担当
舜执政时,同样以 “教化百姓、促社会和谐” 为重要责任。当时,社会秩序尚未完全建立,百姓之间存在 “父子不亲、君臣不义、夫妇不和、长幼无序、朋友不信” 等问题。舜深知,仅靠刑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,必须通过教化,让百姓树立道德观念,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。
于是,舜任命契为司徒,负责推行 “五教”——“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”,教导百姓遵守家庭伦理与社会道德;任命皋陶为大理,负责制定刑罚,“五刑有服,五服三就;五流有度,五度三居”,通过刑罚辅助教化,让百姓知敬畏、守规矩;同时,他还亲自以身作则,以孝悌、诚信、仁爱等品德影响百姓,让百姓 “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”。
经过舜的教化与治理,社会风气得到显着改善,“百姓亲和,诸侯顺服”,形成了 “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,内平外成” 的和谐局面。这种 “促社会和谐” 的责任担当,同样是 “有天下” 的重要内涵 —— 掌权者不仅要解决百姓的物质困难,还要关注百姓的精神需求,通过教化提升百姓的道德素养,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。
三、孔子赞舜禹的深层用意:对 “仁政” 与 “公心” 的呼唤
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,面对 “礼崩乐坏”“诸侯争霸” 的混乱局面,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,推行 “仁政”,而舜、禹 “有天下而不与焉” 的执政境界,正是他心中 “仁政” 与 “公心” 的完美典范。因此,他对舜禹的赞叹,背后蕴含着深层的用意 —— 既是对上古 “公天下” 传统的缅怀,也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判,更是对后世为政者与士人的期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