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风渐起,宋家的三个孩子相继离家求学,原本热闹的院子一下子安静了许多。
傍晚时分,宋晓峰和林文静坐在院子里,望着空落落的厢房,心里也跟着空了一块。
“这一下子走了大半,还真不习惯。”林文静轻叹一声,手里无意识地叠着孩子们寄回来的信。
宋晓峰环视着这个住了多年的院子,目光在东西两院的空地上停留了下来。
“文静,咱们是不是该把这院子好好修修了?”
他站起身,指着东厢房:“当年怕招人眼红,这房子只简单修了修就住进来了。现在政策改了,孩子们也都大了,是该把院子恢复成一进的格局。”
林文静也来了精神:“是啊,东西厢房都得重建,正房还缺的那一间也该补上。等孩子们放假回来,也能住得舒服些。”
说干就干,宋晓峰第二天就去找了雷师傅。
这位老师傅当年就帮他修过房子,手艺可靠,为人也实在。
雷师傅带着徒弟来丈量时,正是个秋高气爽的早晨。
他绕着院子走了一圈,不时敲敲墙壁,看看梁柱。
“宋同志,您这院子底子不错。”雷师傅拍拍正房的柱子,“空间不小,两边的厢房建起来,院子也不得小。正房这边加建一间,得把地基重新打一遍。”
他们在院子里摊开图纸,阳光透过槐树的枝叶洒下来,在图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“材料方面,我建议用红松木做梁,青砖砌墙。”雷师傅指着图纸说,“瓦片用传统的小青瓦,和原来的风格一致。”
宋晓峰点点头:“就按您说的办。不过雷师傅,这工期和价钱...”
雷师傅掏出个小本子,噼里啪啦打了一阵算盘:“材料现在好买了,价钱比前两年还便宜些。连工带料,全部完工大概要三个月,您看如何?”
价钱比宋晓峰预想的还要合理,他当即就拍了板。
动工那天,院子里来了好几个工人。
先把地上铺的地砖全都给起了,然后又把宋晓峰自己搭的鸡窝给拆了。
“这些老砖打磨一下还能用,”雷师傅捡起一块青砖,“现在的砖可没这个质量了。”
邻居们路过时都会驻足看看,伸着脖子在门口看了半天,最后忍不住走进来:“晓峰,这是要大修啊?”
“孩子们都出去了,把房子收拾收拾。”宋晓峰笑着递过一支烟。
宋晓峰继续和雷师傅商量着施工细节。
施工期间,宋晓峰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来看进度。眼看着东厢房的地基打好了,墙体一天天垒高,梁架也立起来了。
时不时的,林文静也会去饭店打包几个肉菜犒劳犒劳工人。
工人们在院子里支起小桌,吃得满头大汗。
“宋同志,您放心,”一个老师傅边吃边说,“这房子保准给您修得结结实实的,你就瞧好吧。”
三个月后,院子焕然一新。
东西厢房对称而立,青砖灰瓦,窗明几净。
正房加建的那间与其他两间浑然一体,丝毫看不出是后来建的。院子里重新铺了青砖,角落还留了一小块地,等着明年春天种些花草。
完工那天,宋晓峰和林文静在新建的东厢房里坐了许久。
夕阳透过新糊的窗纸照进来,在地上投下温暖的光斑。
“等孩子们放假回来,该多高兴啊。”林文静轻声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