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来的几天,王羽的生活变得单调而规律。
他像个苦行僧一样扎进书房。
笔记本电脑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,眼神里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专注,也夹杂着挥之不去的困惑。
那些科技新闻、行业报告、技术白皮书,就像潮水一样涌来,试图将他淹没。
他强迫自己去理解。
什么是云原生?
边缘计算有什么用?
为什么所有人都盯着AI芯片?
这些词汇不再是遥远的符号,而是他必须啃下的硬骨头。
他从科普文章入手,看视频讲解,甚至尝试去查一些技术论坛里的大白话讨论。
这个过程异常艰难,每一点进步都伴随着巨大的信息量和认知障碍。
他发现,科技圈远不是他之前想象的那么简单。
它像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,高校是人才和创新的源头,实验室是概念验证的温床,创业公司是想法落地的载体,投资机构是燃料,而各种技术、应用、平台则构成了复杂的网络。
张浩,如果真的在这个圈子里有所作为,那他可能只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点,但这个点可能连接着重要的节点,或者正沿着一条关键的路径前进。
他继续完善他的信息库。
学校名单、重点实验室、教授姓名、初创公司、融资信息、甚至是一些在行业内小有名气的年轻开发者。
起初,这些条目之间没有任何联系,只是一个个孤立的名字和标签。
但随着他了解的深入,他开始尝试在这些点之间画线。
某个大学的某个实验室,最近发表了一篇关于某个技术的论文;某个初创公司,其核心成员恰好来自这个实验室;某个投资人,频繁出现在这类公司的融资名单中。
这些线索还很微弱,远远不足以指向张浩,但至少让他看到了梳理信息的可能性。
他没有急着联系赵磊,他知道赵磊的工作需要时间,而且自己也需要储备足够的背景知识,才能更好地理解赵磊可能带回来的那些八卦。
他需要能够判断,赵磊听来的某个传闻,是无足轻重的流言,还是指向某个关键人物或项目的信号。
就在他感觉自己快要被这些信息压垮,开始怀疑这个方向是否有效的时候,赵磊的电话来了。
喂,羽哥。
赵磊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,带着一丝兴奋和不确定。
怎么样?
有消息了?
王羽立刻坐直了身体。
有点眉目,但不知道是不是你要找的。
赵磊顿了顿,我找几个在大学城那边跑外卖、送快递的小兄弟打听了。
他们接触学生多,有时候能听到点闲话。
说。
王羽简练地说。
是这样,有个小兄弟说,他们学校里,就是那个清北旁边的一个学校,具体哪个院系他不知道,但有个实验室挺奇怪的。
王羽心里一动:奇怪?
怎么个奇怪法?
他说,那个实验室的学生,平时不太爱出来,但一出来就是一大帮人,有时候半夜食堂都关门了,他们还在楼里待着。
而且,他有一次送外卖进去,看到里面堆了不少新设备,不像以前破破烂烂的。
还有,听里面打扫卫生的阿姨说,有个学生特别拼,几乎住在实验室里,人看起来挺瘦,戴眼镜,不怎么说话,但好像挺受老师器重的。
王羽的大脑飞速运转。
学校名字确定吗?
大概是那个方向,但我让他再确认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