将本站设为首页
收藏历瞬小说

历瞬小说

首页 书架
字:
背景色: 关灯 护眼
首页 > 奶奶的机器人九号光明之战 > 第七十三章节.倪小宇的展望

第七十三章节.倪小宇的展望(2 / 2)

在建设全面社会主义的过程中,人类又面临与腐败利益集团斗争的局面,这是一场赛跑,人类成功就可以进入社会‘态’升华,而腐败利益病毒成功,人类还会回到魔天时代。当权力不受约束,那么获得权力的人就会产生垄断的贪念,因为权力可以带来利益,腐败也会随之滋生泛滥,如何打破这种死局?

倪小宇认为,权力不能被垄断,需要设计一种制度,防止在漫长的和平岁月里,权力被利益集团垄断,这种制度不但让人民具备****的能力,也具备选择权力对象的能力,择优机制,权力岗位形成良性竞争,由人民决定最优可执行闭环。

其二:必须开启民智,否则,“疾之已甚,乱也”,但是开启民智需要循序渐进,一旦开启方式不对,很容易落入“怪力乱神”和“机械教条”两个极端,例如,曾经搞振兴中医运动,利益之徒先伪装成中医,欺骗大众套取利益;例如,提倡科学,却出现很多打着唯物主义旗号的人,机械教条诋毁抹黑其它学术,给别人扣“不科学”、“骗子”、“民科”、“神棍”等帽子。

倪小宇认为,开启民智应首先提倡儒家学说,“仁义礼智信”作为民智的基础,尤其是礼制,社会上的人应尊重礼制,礼制是沟通的桥梁,摒弃谩骂和诋毁,通过有礼有节的讨论获得智慧的开启。同时,“仁义礼智信”是社会稳定的基础,可以维持社会主义社会的长久稳定运行。

其三:必须注重正确的信仰建设,注重儒释道三学的修证。

倪小宇根据历史上很多有实证的大德的心得,发现,儒释道三学是同源的,这个同源并不是指发源地和发起人,而是指儒释道三学的思想基础,老子、孔子和释迦牟尼都是在实证了法界性后,生出的圣学思想,故名“儒释道三学同源”。

作为智慧的儒释道三学,不只是文字游戏,就像科学一样,学习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,而实践的过程就是为了很好的运用和继续学习,儒释道三学也需要实证修行,这种修行是循序渐进的,在佛家来讲,名为“理事双修”,不只是念经念咒,在持戒的基础上,还需要针对身心修行。当每一个修行人,事上做到了,理自然通,而且对大众“身教”更优于“言教”。

倪小宇发现,以前的文科都教错了,教了很多没用的东西,而真正有用的知识只有东方的儒释道思想,而且文科学生不但要学习儒释道思想,还要亲身体验,利用各种方法修习自己的心性,在心性训练上进入更高的智慧,心性训练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修养和智慧,同时,医学、管理学、教育学。。。等等,都需要心性训练,仁义礼智信需要配合心性训练,不断发展心性训练,不断提升心性训练,文科学生的意义远大于理工科学生。

然而,有经而无师呀,如何培养一个智慧法的学习体系,如何指导文科生进行心性训练,有经无师呀,倪小宇翻遍了计算空间,除了古时的寺院僧团,把科幻电影《星球大战》都翻出来了,建立类似灵性学院的方法也进入了可执行闭环,然而,太难了。

太难了,长时间的断灭思想破坏,当今社会上没有老师了,如果希望智慧法重新振兴,不只是需要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,更需要有道德有修证的老师,培养出合格的老师,这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,无法从培养断灭外道老师的历史中获得经验,断灭外道教育体系建立很容易,只要给与名利,他们就会飞扑过来。

倪小宇无奈的得出一个结果,“难!太难了!”,不过,至少可以纠正历史上对儒家思想的错误解释,还原孔子的真实义。

倪小宇发现,儒释道三学中,儒家思想是治世良方,可惜,在龙族历史上,儒家学说只能在民间传播,因为唯物质利益主义作怪,没有一个朝代真正地遵循了儒家思想,哪怕是‘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’的时期,唯物质利益主义者的帝王将相,只是把他们需要的,通过篡改概念量体剪裁的“儒家”,用来达到统治目的,也因此,几千年的历史演绎着朝代兴替。

倪小宇感叹着,今人还有多少人真了解孔子,孔子很多言论都被后人误解了。

例如一:《中庸》这一段是孔子悟道的过程,同《道德经》中老子所证悟的道体。

《中庸》中,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,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,非道也。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,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。故君子慎其独也。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,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”

这段话必须有真修实证才能了知,老子有这个证悟过程,历代禅宗祖师有这个证悟过程,都可以如实了知这段话的含义。如果没有真修实证,必须要通过儒释道三学互相印证,方能理解,这一段话是孔子圣学体系的根本,没有理解这段话,理解不了孔子圣学。

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”,孔子这里用天命来称呼法界实相,这个实相是本来空寂的,然而它有生起一切万有物质现象的性质,我们称呼这个性质为“道”,描述实证这个性质的过程名为“证道”,传播“道”就是教育。由此可见,孔子一生都在传播“道”,他的思想体系是围绕“道”的,所以“学而时习之”的学不是普通的知识,是指以“道”为基础的思想体系,即圣学。

“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,非道也”,一切皆由道生起,所有都在“道”中,这也是佛教中所讲“心外求法永不可得”的道理,“离”者是真离开了吗?“不可须臾离也”是实相,而“离”就是颠倒妄想障碍,颠倒妄想障碍背离了“道”。

“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惧乎其所不闻”,君子不能见道是戒慎之大事,不能闻道是令人恐惧的大事,被遮障而看不见,被疏忽了而不显现。

“故君子慎其独也”中的“独”不是指“一个人”的意思,“独”是指“偏离”,是“独爱颠倒”,因为独爱颠倒所以偏离了君子之心行,用佛学讲,“独”就是“贪嗔痴”的“贪”,是“因颠倒而执着,是我持和法持”。

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”这是证悟的方法,在喜怒哀乐未发之前,即是中道,同禅宗祖师的一个话头“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”,后一句天下之大本也,合着看,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,如何是“中节”,是法平等无有高下,知无明而破无明谓之和,孔子用“中和”对照“独”,君子慎独的“独”,“独”者因无明颠倒而执着。

古人心净,很容易理解达道,就像佛陀《阿含经》中教导声闻弟子,很简单的戒行,声闻弟子就可以达道,然而,今天的人很难做到,例如佛学禅宗,早期学子只是一个机缘就能悟道,后期就要用‘参话头’等方便,苦学苦修方能达道。

有些人把脸一板就说“我现在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”,何为未发,愚人不知,欲了解实义的人,可以参考佛经中十二因缘法。

“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,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,这就是实相,“道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德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,致道德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”,“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能生万法”。

“君子慎独,不欺暗室,卑以自牧,含章可贞”。

难道人前就不要谨慎了吗?多少好为人师的人于吹捧中堕落,“独”者贪独,“暗室”不是指阴暗的房间,是指人心中的阴暗。

所以,君子慎防贪独,不会被阴暗的心念欺瞒,谦虚而自律,说出的道理才能贞正,才能令人信服。“贞”是一种“最纯粹的正”,这种“正”不是简单的正确,是不被名利污染的纯正,是理事都达到的纯正。

例如二: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”。

真的是“让百姓去做,而不告诉他们为什么去做的意思”吗?当然不是,这种解释是最可恶的,完全歪曲了孔子的思想。我看前后句就可以知道,这句话真正的意思,恰恰是要告诉百姓,告诉什么?告诉圣学思想。

子曰: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”

其中“诗、礼、乐”不是指今天的“诗歌”、“礼貌”和“音乐”,”诗、礼、乐”是指文化传播的方式,诗记载着文化的文字载体,例如《诗经》,礼是文化传承的礼制,其中最重要的师承,这个师是答疑解惑的师,“乐”是指喜悦,我们知道工巧学可以获得利益的欢喜,学人乐此不疲,学习圣学思想“身体力行知行合一”也会带来‘欢喜’的觉受,例如清安,禅宗的证悟,解脱乐,这是法喜,没有法喜怎么知道圣学妙用呢?没有法喜怎么能坚持学习,坚持身体力行呢?所以,这句话翻译为“圣学思想靠文字载体记载,需要通过师承礼制,学习过程中还能体会觉乐,才能称为成功”,注意,这里没有欺骗的含义。

子曰: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”

不是说“让百姓去做而不告诉他们为什么”,这种小鼻子小眼睛的“机巧”之术是术,而不是道义,不是孔子讨论的事情,其中“民”字不是指官本位的“民”,是圣人视角下的“民”,官本位的“民”指百姓,圣人视角下的“民”可以理解为“天下人”,包括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。

这句话的意思是“人们是明白道理的君子,就可以任由其发展,如果不是懂得道理的君子,就要告诉他们君子之道”,同时,因为圣人言教,一边教育百姓一边教育管理者,这句话对管理者而言,就是“当人们同心同德,就按照既定的方向去做,当人们不能同心同德时,管理者要知道为什么,然后调整自己,重新获得大众信任”,不是愚民之术。

子曰:“好勇疾贫,乱也;人而不仁,疾之已甚,乱也”

这里孔子举例,好勇斗狠且疾病贫穷,就会乱,作为人,没有人应有的仁义礼智信素养,这种缺陷严重了,也会乱的。没有说“不可以告诉百姓”的意思,恰恰是告诉大家,如果不开启民智,社会很快就会乱的。

例如三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,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,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”

“学而时习之”中的学不是指普通的知识,这个“学”是“圣学”,指的是孔子的思想体系,是孔子发现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万物育焉”后,“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”的明德,也是“中庸”智慧,也是张载横渠四句中的“为往圣继绝学”中的“绝学”,也是王阳明的“致良知”中的“良知”,也是老子的“道”,也是佛陀的菩提心。

“时习之”更不是反复复习的意思,是把证悟的智慧“知行合一”养成日常习惯,就是禅宗的“二六时中不离道义”、“行住坐卧皆是它”、“吹毛用了急需磨”的“习惯”。

“不亦说乎。”,现代译本都是“?”,但是据考证,孔子时代没有问号,这句话不能按照“问号”解读,它的意思是“不能只是说说而已”。

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。”,“圣学要时时知行合一身体力行,不能只是嘴上说说。”

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”,“圣学要时时知行合一身体力行,岂能只是嘴上说说?”,非要用问号翻译,反问也可以,但是意思不能错了。

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”,这个朋不是一般的酒肉朋友,孔子所指的朋友,是来问道的朋友,那么问道的朋友来了,对于传播“圣学”人来说,当然是高兴的事情。

“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”,谁不愠?谁不亦君子?孔子不会说自己的,这个不愠的人是指问道的人,他即使没有听懂也不气馁,继续努力的人就是君子了。

倪小宇越搜索历史数据越发现,太多的错误解释了,这些错误解释让孔子的圣学面目全非,难。

热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