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魏一愣,赶忙说道:“前段时间赵率教刚给咱家送了一万多人,这会儿都有点用不完了。”
江宁笑道:“接下来短时间内,老赵怕是没法给西山送货了,你可得自己想办法。”
见老魏仍愣着,江宁又道,“眼前这不就有一千多个现成的吗?”
老魏这才反应过来,赶忙笑道:“多谢侯爷提醒!
若是赵率教短时间不送货,咱家确实得多备点人手。
这些人嗓音洪亮,显然平日里不愁吃穿,正好去西山煤矿给朝廷发光发热!”
说完直接让人将这一千多名闹事学子全部拿下,押解入京。
官道两旁热闹的读书人见江宁等人如此强势,顿时收了起哄的心思,生怕下一个遭殃的是自己。
那些学子听说要被押去京城挖煤,顿时哭闹起来,有人试图逃跑,却被皇明卫当场按倒暴揍,最后全都老老实实就擒。
闹剧结束,江宁正要下令大军继续前行,又有两名穿蓝罗袍、戴进士巾的老者拦在路中。
一名老者厉声呵斥:“尔等身为朝廷官员,竟敢如此打压读书人?
天理何在?
公道何在?
今日我山东黄氏二贤在此,有胆量连我们一块儿抓起来!”
江宁微微一怔,也看出来了这俩人有功名在身,派头也不一般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就在这时,郭允厚策马过来,神情复杂地说道:“侯爷,这二人是黄伯仁、黄伯义,兖州有名的儒学大宗师,书香世家,与老夫同是万历十五年进士。
但他们不屑入朝为官,一直在家乡做学问,威望很高,素有贤名。
如今跳出来,怕是也为衍圣公和孔府的事抱不平。”
江宁明白了,这俩老家伙是想借大义名分逼他就范,为此怕是没少下功夫。
他冷笑一声:“来人,将这两位儒学大宗师请入京城。
本官亲自向陛下保举,让他们满门前往缅南省,教化当地百姓,为国出力!”
锦衣卫领命上前,直接将二人架起,顺便堵上了嘴。
黄伯仁、黄伯义当场傻眼,他们还准备引经据典,却没料到江宁根本不按套路出牌,直接把他们满门打包快递送往京师。
在场众人全愣住了,郭允厚也没料到江宁如此果断,忍不住道:“侯爷,二人贤名远播,您如此行事,怕不合适吧?”
江宁冷哼:“沽名钓誉之辈,没把他们痛打一顿,已是给面子了。
他们有功名却不愿为官,如今倒想跳出来搞事,正好让他们满门去缅南,让当地百姓瞻仰一下儒家‘浩然正气’!”
郭允厚无言以对。
闹剧彻底结束,江宁下令大军继续前行。
官道之上,只留下一地狼藉,和空气中尚未散去的火药味。
大军继续南下,目标直指徐州。
自古彭城列九州,龙争虎斗几千秋。
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徐州,古称彭城,因扼守中原南北要冲,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到了天启四年,这片土地上,似乎又将重演史书里那些惊天动地的情节。
江南士绅虽被朝廷死死压制在江南,却不甘坐以待毙,徐州运河沉船堵塞便是他们给朝廷出的难题。
朝廷虽已改漕运为海运,但徐州运河一日不通,终究是块心病,这也是江宁南下必须解决的事。
此外,徐州还是漕运总兵官陈启的驻地,麾下号称十万漕兵。
这陈启说起来是名门之后,先祖乃平江侯陈瑄,当年追随成祖永乐起兵靖难,文武全才,屡立军功。
自永乐元年起,陈瑄便担任大明漕运总兵官,更是漕运制度的创立者。
此后,陈瑄后人一直世袭明朝徐州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一职,朱由校登基之后又将平江伯陈启加封为漕运总兵官,希望陈启能像他老祖宗陈瑄那样能干。
然而朱由校显然看走了眼,如今的平江伯陈启,早已没了先祖的英明神武,反倒整日花天酒地,与地方官府勾结,靠着运河大发横财。
先前朱由校询问如何解决徐州运河堵塞时,陈启竟出了个馊主意,掘开运河,说这样能在短时间内疏通。